
抽油杆扶正器是油田开采中用于减少杆管偏磨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关键工具,其正确使用直接影响抽油系统的速率与稳定性。本文从安装规范、工况适配、维护周期及操作细节等维度,系统阐述扶正器的使用方法与优化建议,为现场作业提供实践指导。
一、安装前的准备与选型原则
安装前需根据井下工况选择适配的扶正器类型。常见的滚轮式扶正器适用于高含砂或偏磨严重的井筒,其滚动结构可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,明显降低磨损;而固定式扶正器则愈适合低偏磨或定向井,其结构简单、成本较低。选型时需主要考虑井筒内径、抽油杆直径及介质特性:若井筒存在缩径或变形,应选择外径略小于小通径的扶正器,避免卡阻;对于含腐蚀性介质的井,需选择择用材料(如不锈钢或高分子复合材料)制成的扶正器,防止早期失效。
安装工具的准备同样关键。需配备用卡钳、扭矩扳手及校直器,确定安装过程中抽油杆无弯曲变形。若使用滚轮式扶正器,还需检查滚轮转动灵活性,清理轮槽内的金属屑或油污,防止运行中卡滞。
二、安装位置与间距的优化策略
扶正器的安装位置需结合井眼轨迹与偏磨规律确定。在直井中,偏磨通常发生在抽油杆接箍附近及下冲程时的杆柱弯曲段,因此建议在接箍上下各安装一组扶正器,形成“保护套”;对于定向井或水平井,需根据造斜点位置加密布置:在造斜段及稳斜段,扶正器间距应比直井缩短,以控制杆柱与管壁的接触压力。
安装间距的调整需动态平衡防磨效果与流体阻力。间距过密虽能防磨,但会增加杆柱重量,导致悬点载荷上升;间距过疏则可能形成偏磨“盲区”。实践中可采用“分段加密”策略:在预测偏磨严重区域(如泵上范围内)缩小间距,而在稳定段适当放宽。安装时需扶正器与抽油杆同轴度,避免因偏心安装引发二次偏磨。
三、运行中的监控与调整要点
扶正器的运行状态需通过定期巡检与参数监测综合评估。现场可通过听诊器或振动分析仪检测滚轮转动噪音,若出现异常摩擦声,可能提示滚轮磨损或卡死;对于固定式扶正器,需观察其表面磨损痕迹:若磨损呈均匀分布,说明安装位置正确;若局部出现深沟槽,则需调整间距或替换愈大外径的扶正器。
参数调整需结合生产数据动态优化。当泵效下降或电流波动增大时,可能因扶正器间距不正确导致杆柱振动加剧,此时可通过缩短间距或替换低摩擦系数材料(如陶瓷涂层)的扶正器改进工况。对于含砂井,需定期检测扶正器滚轮缝隙的积砂情况,需要时采用高压水枪冲洗,防止砂粒嵌入引发卡阻。
四、维护与替换的标准化流程
维护周期的制定需兼顾经济性与稳定性。建议每完成一个生产周期(如三个月)进行一次全部检查,主要检查滚轮转动灵活性、固定式扶正器表面裂纹及材料老化情况。对于高温井或腐蚀性介质井,需缩短检查周期至两个月,防止材料性能快衰减。
替换标准需明确量化指标:当滚轮式扶正器的滚轮直径磨损超过原始尺寸的三分之一,或固定式扶正器的外径因磨损缩小导致与管壁间隙增大时,需要立即替换。替换时需记录原扶正器的使用时长与井下工况,为后续选型提供数据支持。
五、特别工况的应对建议
在稠油井中,扶正器易因油污粘附导致滚轮转动受阻,此时可在安装前对滚轮表面喷涂防粘涂层(如聚四氟乙烯),降低油污吸附能力;对于深井或超深井,需考虑扶正器的不怕温性能,选用高温合金材料或添加隔热层,防止高温导致材料蠕变失效;在含气井中,气体上窜可能引发杆柱振动,此时需在扶正器内部增加阻尼结构,吸收振动能量,提升系统稳定性。
抽油杆扶正器的使用需贯穿“选型-安装-监控-维护”全生命周期管理。通过选型、准确安装、动态监控及标准化维护,可明显降低杆管偏磨风险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,为油田速率不错开采提供确定。实践中需结合具体井况持续优化方案,避免经验主义导致的决策偏差。

